根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堪憂。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環保部除了在新《環境保護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外,日前又公布了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征求意見稿)》,《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制定實施也被提上日程。土壤大范圍污染超標加上國家立法的推動,業內預計將催生萬億級土壤修復市場。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蛋糕雖大但不能盲目樂觀,受制于技術、資金、商業模式等多重壁壘,土壤修復產業想在短時間內做大并不現實。[1]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投資有近1000億美元。污染土壤修復的理論與技術已成為整個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前沿。土壤的修復的過程相當漫長,當前解決土壤污染問題,需要有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如土壤學、農學、生態學、生物地球化學、海洋科學以及涉及農業、林業、漁業等有關的生產單位和政府決策者的共同努力。
中國土壤污染已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農產品生態安全構成威脅。全國受有機污染物污染的農田已達3600萬公頃,污染物類型包括石油類、多環芳烴、農藥、有機氯等;因油田開采造成的嚴重石油污染土地面積達1萬公頃,石油煉化業也使大面積土地受到污染;在沈撫石油污水灌區,表層和底層土壤多環芳烴含量均超過600mg/kg,造成農作物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全國受重金屬污染土地達2000萬公頃,其中嚴重污染土地超過70萬公頃,其中13萬公頃土地因鎘含量超標而被迫棄耕。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污染土壤修復研究,正經歷著由實驗室研究向實用階段的過渡,即將進入一個快速、全面的治理時期。
2背景編輯
土壤本來是各類廢棄物的天然收容所和凈化處理場所,土壤接納污染物,并不表示土壤即受到污染,只有當土壤中收容的各類污染物過多,影響和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從而在衛生學上和流行病學上產生了有害的影響,才表明土壤受到了污染。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很多,如工業污泥、垃圾農用、污水灌溉、大氣中污染物沉降,大量使用含重金屬的礦質化肥和農藥等等。
中國現有耕地有近1/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土壤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有可能引起農產品中污染物超標,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另外,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加速,工礦企業導致的場地污染也十分嚴重。由于產業結構與城市布局的變化與調整,有些化工、冶金等污染企業紛紛搬遷,加上一些企業的倒閉,污染場地不斷產生。土壤是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不可缺少、難以再生的自然資源。沒有處理的污染場地將是化學定時炸彈,一旦大面積爆發將會對國家可持續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必須對土壤污染的預防和污染土壤修復予以高度重視。因此有必要妥善管理并加以修復,使其得到合理利用。
3現狀編輯
破壞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及其冶煉排放、長期對土壤進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為活動引起的大氣沉降、化肥和農藥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嚴重。2006年7月,國家環??偩志珠L周生賢在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及污染防治專項工作視頻會議中表示,全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據不完全調查,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嚴重的土壤污染造成巨大危害。據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對于目前國內土壤污染的具體情況,并沒有明確的官方數據。分析認為,目前我國的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壤重金屬污染有進一步加重的趨勢,不管是從污染程度還是從污染范圍來看均是如此。據此估計,目前我國已有六分之一的農地受到重金屬污染,而我國作為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國家,土壤中的污染對人的健康影響非常大,土壤污染問題也已逐步受到重視。
期待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對水、大氣、土地的污染等監控力度日益加大.“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已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其中土壤修復被納入環保產業的重點發展之列,國家將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意識增強,根據環境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分別制定了相關配套措施。目前我國土壤修復技術長期停留在實驗室水平,較缺乏經濟有效的土壤修復產業化成熟經驗。因此加快實驗室技術走向工程現場時改善我國土壤環境的迫切要求。國內主要缺乏技術工程化的承載者-具有技術特色的實力型修復企業;其次缺乏修復領域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第數據公開性差導致污染場地的基礎數據不健全;缺乏實用技術的成套設備裝置。因此,與國外擁有成熟土壤修復技術公司共同合作,開放適合本土化技術越來越迫切。
政策
2012年3月份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將節能環保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其中,土壤修復是在環保產業的重點發展之列并明確提出要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
在環境產業發達的國家,土壤修復產業占整個環保產業的市場份額高達30%至50%。國內的一些科研機構包括清華大學以及中科院等紛紛開始研究土壤修復項目。事實上,國內土壤修復市場正被國內外看好。國外的一些土壤修復咨詢機構,如荷蘭DHV集團等也紛紛進入國內,帶動了國內修復產業的意識、技術和市場的發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經濟相對發達且污染場地較多的區域,也迅速涌現了一批土壤修復工程類企業。
盡管2011年我國貨幣信貸政策持續趨緊,但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環保產業的信貸力度明顯增大,2010-2011年以農銀租賃、國泰租賃為代表的融資租賃公司競相拓展節能環保市場;私募基金投資者也已經將視野移向以土壤修復為代表的環保領域。應該說環保產業的融資環境良好。
從行業發展來看,自2009年以來,環保產業成長速度明顯加快。受此影響,國內土壤修復的產業鏈也逐步進入有序化和細分化階段,形成從土壤污染項目的檢測到風險評估、再到修復工程的實施、進而還有相應修復設備商的上中下游產業價值鏈。
4競爭編輯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市場格局也初步形成:以北京建工修復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拿下了北京地區的主要大型項目;以杭州大地環保、北京高能時代為主的民營修復企業則分食長三角等地的中小型項目;
2011年3月,國務院專門批準《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獲國務院正式批準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方案,總投資達595億元。截至2012年9月,已修復污染土壤超過9.2萬方,成為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主力軍”。
5修復現狀編輯
美國
美國約存在294 000 個污染場地[7],其中,1982-2005 年間,
美國污染土壤修復現狀
共有1 536 個場地列入NPL。僅2007 年,美國超級基金項目耗費3.8 億美元用于土壤修復項目[8]。據估計,美國完成所有污染土壤的修復將需要投資2 089 億,且大部分修復需要經過30~35 a[7]。美國于20 世紀80 年代之后進行了大量土壤修復工程[6]。美國超級基金計劃所實施的土壤修復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了解最新土壤修復技術變化的重要窗口。2002-2005 年財政年度中[6],60%的污染源處理工程項目采用的是原位修復技術,比1982-2005 年財政年度高了13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原位修復技術具有無需挖運土壤、修復成本低、適宜對深層污染介質修復、對施工人員健康影響小等特點。對美國1982-2005 年間,977 項土壤修復項目進行統計,如圖1 所示[4, 6],圖1 中淺色部分表示原位修復技術,深色部分表示異位修復技術。原位修復技術462 項,占項目總數的48%,異位修復技術515 項,占總數的52%。在所有污染修復項目中,26%采用原位蒸發提取,18%采用異位固化/穩定化,11%采用異位離場焚燒。近幾年多項萃取和化學處理技術受到更多關注,而焚燒技術因可能產生二次污染越來越少被采用。如凡科林為代表的生物修復以水基、可生物降解的、混合型表面活性劑為主,用于清理、處理油污染類、鹽污染類、石蠟污染類等土壤污染治理的表面活性劑,以及其它脫脂類清洗產品等。該公司的產品專業對應性較強,包括含有九種基本土壤微生物的可以高效整治油田、鹽污染土壤的產品,在除油方面其產品也具有其特點,產品含有植物提取的溶劑,這與其它同類產品大多含有合成溶劑是不同的,因為植物提取的溶劑對環境保護更為有效。其技術特別是在土地治理方面可選擇產品更廣泛及應用手段更為專業。
歐洲
據估計[9],歐洲每年約有21.1 億歐元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復及管理工作。圖2[9]給出了1978-2007 年間,歐洲
歐洲污染土壤修復現狀
部分國家及整個歐洲不同土壤修復技術的運用現狀。由圖2 可知,歐洲各國根據本國國情,所采用的土壤修復技術存在明顯的較大差異。歐洲運用原位和異位熱脫附、原位和異位生物處理、原位和異位物化處理技術修復污染場地的項目占所有統計項目的69.17%,其中原位熱脫附、原位生物處理和原位物化處理修復技術占35%,異位熱脫附、異位生物處理和異位物化處理修復技術占34.17%,二者比重相當,其他修復技術占30.83%。在實際工程中,生物處理技術運用最多,達到35%,其中原位生物處理占18.33%,異位生物處理占16.67%。另外,將污染土壤作為廢棄物而非可再生資源處理(包括挖掘處置技術、污染場地管制等)的工程項目在歐洲仍然占有較大比重,達到37%。
中國
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加之區域發展不均衡性,土壤類型多樣性,污染場地特征變異性,污染類型復雜性,技術需求多樣性等因素,主要以植物修復為主,已建立許多示范基地、示范區和試驗區,并取得許多植物修復技術成果[1],以及修復植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成果[1]。物理/化學修復技術中研究運用較多的是[1]:(1)固化-穩定化;(2)淋洗;(3)化學氧化-還原;(4)土壤電動力學修復。目標是污染場地土壤的原位修復技術。聯合修復技術中研究運用較多的是[1]:(1)微生物/動物-植物聯合修復技術;(2)化學/物化-生物聯合修復技術;(3)物理-化學聯合修復技術。目標是混合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
6發展趨勢編輯
四大發展方位[1,4, 6-7]:(1)在決策導向上,從基于污染物總量控制轉變到基于污染風險評估;(2)在技術上,從單一的修復技術發展到多技術聯合的原位修復技術、綜合集成的工程修復技術;(3)在設備上,從固定式設備的異位修復發展到移動式設備的原位修復;(4)在應用上,發展到多種污染物復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組合式修復技術;從單一廠址場地走向特大場地;從單項修復技術發展到大氣、水體同步監測的多技術多設備協同的場地土壤-地下水一體化修復。六大發展方向[1,4, 6-7]:(1)綠色、環境友好的生物修復技術;(2)從單一的向聯合/雜交的綜合修復技術;(3)從異位向原位修復技術;(4)基于環境功能修復材料(納米)的修復技術;(5)基于設備化的快速場地修復技術;(6)土壤修復決策支持系統及修復后評估技術。
7修復技術編輯
在政府財政支持下 我國開展了多個類型場地的修復技術設備研發。盡管可以羅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復技術很多 但實際上 經濟實用的修復技術很少。 土壤修復技術歸納起來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熱力學修復技術,利用熱傳導,熱毯、熱井或熱墻等,或熱輻射,無線電波加熱等實現對污染土壤的修復。
2、熱解吸修復技術,以加熱方式將受有機物污染的土壤加熱至有機物沸點以上 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機物揮發成氣態后再分離處理。
3、焚燒法,將污染土壤在焚燒爐中焚燒,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質?揮發性和半揮發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煙氣 經過除塵、冷卻和凈化處理 使煙氣達到排放標準。
4、土地填埋法,將廢物作為一種泥漿 將污泥施入土壤 通過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調節土壤的營養、濕度和pH值 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層的好氧降解。對于可以用土壤酸度計檢測土壤ph值與濕度,用土壤EC計檢測土壤EC值,查看土壤改良效果。
檢測土壤ph
5、化學淋洗,借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的化學/生物化學溶劑 在重力作用下或通過水頭壓力推動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層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從土壤中抽提出來,進行分離和污水處理的技術。
6、堆肥法,利用傳統的堆肥方法,堆積污染土壤,將污染物與有機物,稻草、麥秸、碎木片和樹皮等、糞便等混合起來,依靠堆肥過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來降解土壤中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
7、植物修復,運用農業技術改善土壤對植物生長不利的化學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條件,使之適于種植,并通過種植優選的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吸收、揮發、分離、降解污染物,恢復重建自然生態環境和植被景觀。
8、滲透反應墻,是一種原位處理技術,在淺層土壤與地下水,構筑一個具有滲透性、含有反應材料的墻體,污染水體經過墻體時其中的污染物與墻內反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被凈化除去。
9、生物修復,利用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 其中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微生物,土著菌、外來菌、基因工程菌,對污染物的代謝作用而轉化、降解污染物,主要用于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通過改變各種環境條件如,營養、氧化還原電位、共代謝基質,強化微生物降解作用以達到治理目的。
各種修復技術的特點及適用的污染類型:
類型 |
修復技術 |
優 點 |
缺 點 |
適用類型 |
生物修復 |
植物修復 |
成本低、不改變土壤性質、沒有二次污染 |
耗時長、污染程度不能超過修復植物的正常生長范圍 |
重金屬、有機物污染等 |
原位生物修復 |
快速、安全、費用低 |
條件嚴格、不宜用于治理重金屬污染 |
有機物污染 |
|
異位生物修復 |
快速、安全、費用低 |
條件嚴格、不宜用于治理重金屬污染 |
有機物污染 |
|
化學修復 |
原位化學淋洗 |
長效性、易操作、費用合理 |
治理深度受限,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 |
重金屬、苯系物、石油、鹵代烴、多氯聯苯等 |
異位化學淋洗 |
長效性、易操作、深度不受限 |
費用較高、淋洗液處理問題,二次污染 |
重金屬、苯系物、石油、鹵代烴、多氯聯苯等 |
|
溶劑浸提技術 |
效果好、長效性、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 |
費用高、需解決溶劑污染問題 |
多氯聯苯等 |
|
原位化學氧化 |
效果好、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 |
使用范圍較窄、費用較高、可能存在氧化劑污染 |
多氯聯苯等 |
|
原位化學還原與還原脫氯 |
效果好、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 |
使用范圍較窄、費用較高、可能存在氧化劑污染 |
有機物 |
|
土壤性能改良 |
成本低、效果好 |
使用范圍窄、穩定性差 |
重金屬 |
|
物理修復 |
蒸汽浸提技術 |
效率較高 |
成本高、時間長 |
VOC |
固化修復技術 |
效果較好、時間短 |
成本高、處理后不能再農用 |
重金屬等 |
|
物理分離修復 |
設備簡單、費用低、可持續處理 |
篩子可能被堵、揚塵污染、突然顆粒組成被破壞 |
重金屬等 |
|
玻璃化修復 |
效率較好 |
成本高,處理后不能再農用 |
有機物、重金屬等 |
|
熱力學修復 |
效率較好 |
成本高,處理后不能再農用 |
有機物、重金屬等 |
|
熱解吸修復 |
效率較好 |
成本高 |
有機物、重金屬等 |
|
電動力學修復 |
效率較好 |
成本高 |
有機物、重金屬等,低滲透性土壤 |
|
換土法 |
效率較好 |
成本高、污染土還需處理 |
有機物、重金屬等 |
雖然土壤的修復技術很多,但沒有一種修復技術可以針對所有污染土壤。相似的污染狀況不同的土壤性質、不同的修復需求,也會限制一些修復技術的使用。另外,大多數修復技術對土壤或多或少帶來一些副作用。
8展望編輯
由于土壤污染的嚴重性及其修復難度,以及對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的迫切性和需要,污染土壤修復已成為當今環境科學研究的熱點與極具挑戰性的領域。近二十多年來,美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先后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深入開展了土壤污染研究。與國外相比,我國對土壤污染的修復研究起步較晚。
全國服務熱線:0599-6668286